五运漏刻冬至

研几2024-07-04 03:43206 阅读80 赞

关于沈括是否用漏刻发现了真太阳日不均匀的问题引发了哪些讨论?

如果沈括的漏刻每昼夜的计时误差不超过20秒的话,他只能在12月份和6月份作出真太阳日不均匀的发现,其他时间是不可能的。上海天文台的郭盛炽在1979年曾撰文详细分析这一问题,认为沈括发现的漏壶迟疾不能肯定是真太阳日不均匀所引起。笔者认为沈括关于真太阳不均匀的话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并未能用他的漏。

五运漏刻冬至

沈括是否用漏刻发现了真太阳日不均匀的问题?

如果沈括的漏刻每昼夜的计时误差不超过20秒的话,他只能在12月份和6月份作出真太阳日不均匀的发现,其他时间是不可能的。上海天文台的郭盛炽在1979年曾撰文详细分析这一问题,认为沈括发现的漏壶迟疾不能肯定是真太阳日不均匀所引起。笔者认为沈括关于真太阳不均匀的话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并未能用他的漏。

五运漏刻冬至

《隋书》卷十九 志第十四(3)

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冬夏二至之间,昼夜长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

五运漏刻冬至

冬至是几月几日 冬至是固定的一天吗

秦代使用的《颛顼历》立春在营室五度,按古度推算,那太阳冬至点的位置也在牵牛初度。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冬至点的实测数据。由于太阳的位置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得,早期测定冬至点的方法大致是利用当时给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时刻,由这个时刻中天的恒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阳的位置。这一。

人们有“冬至以后一天回一刻的说法”,一刻是指多长时间?和古代说的一。

冬至以后一天回一刻是说冬至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每天变长差不多15分钟,实际上没有这么长的啦。这里的一刻大约是15分钟,但不是15分钟,而是14分钟多一点儿;现在的一刻才是15分钟。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所以一刻就是24Hr×0.01×60min=14.4分钟。古代的午时三刻(不是五。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发明了。

古代人怎么计时?

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计时制度,从而产生不少名称。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

古代天文(五运六气)

以漏刻来推考星体行度的情况还见于《汉书·王莽传》,其记王莽策命群司辞(公元前9年)中有“考景以晷”、“考声以律 ”、“考量以铨”、“考星以漏”等,注引应劭(活动于2世纪后期)曰:“推五星行度以漏刻也”。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载了另一种观测二十八宿距度的方法。即于平地立表定圆,并。

时间单位是谁发明的,一小时,一分钟,一秒?

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

我们怎样记录时间,中国古代怎样记录时间,古今怎样记录时间?

目前在用的计时方法采取的是二十四小时制计时法,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几种:干支计时法,十二时段计时法,更点计时法,漏刻计时法等方法。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

热门排行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