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正月十五的风俗

研几2024-06-26 21:44666 阅读65 赞

正月十五吃馄饨

在启东、海门一带,有这样一个风俗:每逢正月十五,不管谁家的女婿都要把岳父岳母接到家来吃馄饨。为什么呢?说起来有个故事。 从前,启海有个姓吴的县太爷,吴太爷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叫玉琴。玉琴心灵手巧,包出的馄饨味道特别鲜美,吴太爷最爱吃女儿包的馄饨。 玉琴姑娘偷偷地爱上了她家的。

南通海门正月十五的风俗

有关南通民俗民风的作文怎么写啊

比较独特的要算正月十五“放烧火”了。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

南通海门正月十五的风俗

南通圆子属于哪儿的特产

正月十三要吃上灯圆子。南通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惯。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兜心圆子。圆子的兜心(馅儿)可用麻糕屑、洗沙、荠菜虾肉、鲜肉等做成。结婚时,要吃富贵圆子。南通城里及北三县是用糯米屑做的。启东、海门、通海地区则讲究用高梁屑做成红色的圆子。

南通海门正月十五的风俗

南通二月二风俗有哪些

南通的元宵节,也称为正月十五,俗称正月半。从正月十三开始点亮灯笼,正月十八结束,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的说法,还有“上灯圆子落灯状旁旅面”的习俗。在这期间,城隍庙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赏者。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制作的彩灯闻名遐迩,被称为“包灯”。

民风.民俗的区别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傍晚,农。

江苏南通人文景观介绍

2、南通侗子会: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3、海安花鼓:流行于400年前时嘉靖年间的江淮大地。经过海安一。

过年你家乡都有怎么样有趣的风俗?

我们这里也叫黄米饭。金黄的粘米,红豆,放点白糖,荤油。特别好吃。过了腊八,年味渐浓,要做粘豆包,年糕等。也是大量做,冻到仓房里,小时候馋,没有零食吃,就去仓房偷冻豆包吃,也很好吃。再然后就是杀猪,杀猪时,邻居们全来帮忙。院子里支好锅,肉味飘出几道街去。猪肉血肠炖酸菜,东北。

盘点南通的特色美食,听到菜名就咽口水,你都吃过哪些南通美食呢?

南通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惯。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兜心圆子。圆子的兜心(馅儿)可用麻糕屑、洗沙、荠菜虾肉、鲜肉等做成。结婚时,要吃富贵圆子。南通城里及北三县是用糯米屑做的。启东、海门、通海地区则讲究用高粱屑做成红色的圆子,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

椒江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椒江百姓向有在正月半夜张灯迎神的习俗,即是所称的“绰小老爷”活动。为了正月半夜的出迎,椒江每个寺庙都备有出迎用的小神像。出迎的坐椅是两支大竹杠中间绑一只坐垫,像一只抬人用的过山滑杆,神像就坐在这只垫上,由一名壮健的青年扛在肩上,在一群该庙所在地青年的卫护下参加游迎活动。正月十五晚上一到,。

南通历史文化

南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古文化遗址考证,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热门排行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