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

研几2024-06-08 20:5460 阅读58 赞

“方丘祭地神”指的是什么

据记载:“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说的是祭祀大地要在夏至日这一天,并且要在北郊的泽中方丘上举行。因为天气从夏至日这一天开始逐渐转凉,万物开始衰败凋零,这是一个阳尽阴止的日子。方位上,北郊也属阴象。天圆地方,选择方丘祭地,体现了法地的思想,也表示了人们对土地的敬重。

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

方泽的介绍

方泽即方丘。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因为坛设于泽中,故称。

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

方丘祭地 名词解释

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

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

我国古人为什么要在水泽中设坛祭地?

祭地之礼和祀天之礼一样,也成为古代祭祀礼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代礼仪中祭地的正祭,是方丘祭地,即在每年的夏至于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为什么要在水泽之中的方形祭坛上祭地?这也有个说法,古人以为,地属阴,阴属于北方之性。古人又认为,天圆地方,大地之外为四海环抱,。

北京最早祭地之坛是怎么形成的?

《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解释不同,有时将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有时分开祭祀。1153年。

更定祀典与北京地坛的由来是什么?

汉代以后,台出现两种变体,一是祭祀自然神的专用建筑,叫做祭坛;二是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叫做台基。远古的祭祀活动无确切记载。《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

宗教与祭祀·儒学体系的祭祀礼制·地祇之祭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日,届时在国都北郊水泽中筑方丘(即方形祭坛),象征大地,方丘环水,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的礼仪与祭天大致相似,祭地用的祭品如玉、缯、牲等均取黄色,黄色象征土地之色。献给土地神的祭品不是象祭天那样燔燎,而是在拜祭后将它们都瘗埋于地下。祭器也用陶匏,在祭祀过程中也行。

方泽是什么意思?

1.方泽:方丘。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因为坛设于泽中,故称。2.姓方名泽之人,多为男性。3.名字为方泽之人。4.或者比如东方泽这种,随意提取的文字。

为什么说“夏至节”是端午节的源头?

所以至少在周代以前我国就形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 据文字记载祭地活动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夏至日祭地之物黍(黍是北方的一种植物果实,叫 黄米 ,又叫黍稷,又称傺、糜)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只是以黍米而非角黍,后人取古人以牛角祭祖。

请介绍一下北京地坛公园

坛内总面积37.3公顷,呈方形。建有方泽坛、皇祗室、神厨、祭器库、乐器库、方泽亭、斋宫、神马殿等古建筑。中国的祭地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现存的史料中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之记载。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制,即“周礼”。 此后,历代帝王。

热门排行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