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研几2024-06-28 13:41224 阅读67 赞

“做普度”——闽台人的中元节习俗?

普度之日,一般先由道士张罗,有关事项首先早于初一即已在开元寺竖旗杆挂“招魂幡”,这是泉州古城做普度的标志。然后张贴榜文,俗称“竖幡”、“贴榜”。有人称“竖旗”实乃误称。竖幡用以招引亡魂来接受普度;竖幡由开元寺统一竖立,榜文则由各境铺于普度前夕张贴。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

泉州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泉州普渡节,泉州中元节习俗盘点?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到来时,福建泉州有所谓“中元普渡”的习俗。所谓“渡”,即指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泉州有句俗语是“七月半祭祖”,这其实是人们对逝去先辈们的一种祭奠和表达哀思。每到中元节这一天,。

泉州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福建中元节的风俗

《泉州方志·风俗》(卷二十)干本也载:“元中之夜,各家在门外或街上各有罗快餐,愿死伤野鬼为祭。"十五日,设"孤棚",祭祀无主孤魂野鬼,请僧尼忏悔。仪式结束后,满满一桌子的鱼、食物、馒头、水果等供品都会被别人抢走,这就是所谓的“抢孤儿”。三十日“巷角闭”,必有祭祀。漳州旧时的“。

泉州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

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

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晚上能出门吗

孤魂野鬼超生归阳间。这故事从宫廷传入中原民间,后随晋人南迁传入闽南而演化为起路灯、祭都宫公爷、祭祖、普度的民间习俗。小结:闽南地区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多,“普渡”时候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大堆的贡品去上香祭祖,到处都是鞭炮燃放后的味道,整条街都是红色。

农历七月民俗,比中秋还隆重的中元节闽南普渡?

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闽南普渡的由来福建的中元普渡活动以闽南最甚,何时形成史志上没有明确。

普渡是什么意思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民风民俗。“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

中元节普渡是什么

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中元节普渡,那么中元节普渡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中元节普渡简介 中元节“普渡”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我国闽台地区最为兴盛。乾隆年间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

泉州的节日风俗(课前演说要用的!!!)

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

闽南地区为什么有普渡日?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

热门排行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