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山里正月初五习俗

研几2024-06-29 00:1795 阅读26 赞

收集莆田春节的传统节俗5个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

莆田山里正月初五习俗

正月初四,初五是什么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在有些地区,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太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山里正月初五习俗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莆田山里正月初五习俗

莆田春节有什么习俗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过年两次有什么历史?

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

莆田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正月“做大岁”的习俗分布于莆田市内全境和与莆田比邻的福清新厝、惠安蒜岭等流行莆仙方言的乡村。唯有仙游县游洋镇吴宅村人在正月不做“大岁”,这是因为嘉靖42年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当时任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壮烈牺牲,乡里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初五定为悼亡月,年年举行祭奠英灵的仪式。莆田人过春节之所以。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莆田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就像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这个传统起源于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和戚家军,至今仍然是莆田人的习俗。莆田人至今不称“倭寇”而叫“倭贼”。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

莆田为什么过两次年

其他习俗: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

莆田春节习俗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就是在正月初四(仙游地区初五)的时候重新过一次年。 这个习俗是有来源的。在明朝时,莆田受倭寇侵犯,四处烧杀抢掠。后抗倭英雄戚继光赶走倭寇之后,莆田人民在二月初二才返回家中,二月初四才重新过年。 所以莆田人以正月初四为做大岁,比除夕更加重要。 做大岁时,村里都会有莆仙戏演出、十音八乐等。

莆田过春节的习俗

世界各地有着的习俗都有所不同,莫说是地大域广的地处有别,就连潮流转化,社会当时风气,都有着大大的不同之处,各地有各地的变化,这是半时一言难以说完道尽的事话。

热门排行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